中文名:
其主要技术指标为:
二乙二醇 ≥ 99.60%(质量分数)
乙二醇 ≤ 0.10%(质量分数)
三乙二醇 ≤ 0.10%(质量分数)
英文名 Diglycol 2,2<|>-Oxybisethanol;Bis(2-Hydroxyethyl)ether;Ethylene diglycol;2,2<|>-Dihydroxydiethyl ether;Diglycol;2,2<|>-Oxydiethanol;Diethylene glycol
水分 ≤ 0.05%(质量分数)
分子式C4H10O3分子量106.12
相对密度(d 204 ) ≥ 1.118
铁含量 ≤ 0.2mg/kg
色度(铂-钴) ≤ 10号
酸度(以乙酸计) ≤ 100mg/kg
沸程(在0 ℃,0.10133MPa)
初馏点 ≥ 242.0 ℃
终馏点 ≤ 250.0 ℃
密度(20 ℃ : 1.1155~1.1176g/cm3
粘度:22.3
主要用作溶剂,如硝酸纤维、橡胶、树脂、油脂、油漆、家药等的溶剂,还可作树脂的增塑剂、烟草防干剂、纤维润滑剂和天然气的干燥剂等。无色或淡黄色油状液体。凝固点-6.5℃,相对密度1.1164(20/4℃),折光率1.4475。能与乙醇、乙醚、丙酮和乙二醇混溶,不溶于苯和四氯化碳,溶于水。味辛辣并微甜,有吸湿性。
化学品中文名称:二乙二醇 化学品俗名:二甘醇
化学品英文名称: diglycol glycol。简称:DEG
技术说明书编码: 1671 CAS No.
中文名:
其主要技术指标为:
二乙二醇 ≥ 99.60%(质量分数)
乙二醇 ≤ 0.10%(质量分数)
三乙二醇 ≤ 0.10%(质量分数)
英文名 Diglycol 2,2<|>-Oxybisethanol;Bis(2-Hydroxyethyl)ether;Ethylene diglycol;2,2<|>-Dihydroxydiethyl ether;Diglycol;2,2<|>-Oxydiethanol;Diethylene glycol
水分 ≤ 0.05%(质量分数)
分子式C4H10O3分子量106.12
相对密度(d 204 ) ≥ 1.118
铁含量 ≤ 0.2mg/kg
色度(铂-钴) ≤ 10号
酸度(以乙酸计) ≤ 100mg/kg
沸程(在0 ℃,0.10133MPa)
初馏点 ≥ 242.0 ℃
终馏点 ≤ 250.0 ℃
密度(20 ℃ : 1.1155~1.1176g/cm3
粘度:22.3
未见本品引起职业中毒的报道。口服引起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及肝、肾损害,可致死。尸检发现主要损害肾脏、肝脏。
皮肤接触:脱去污染的衣着,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。
眼睛接触:提起眼睑,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。就医。
吸入: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。如呼吸困难,给输氧。就医。
食入:饮足量温水,催吐。洗胃,导泄。就医。
危险特性:遇明火、高热可燃。
有害燃烧产物:一氧化碳。
应急处理: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,并进行隔离,严格限制出入。切断火源。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(全面罩),穿防毒服。尽可能切断泄漏源。防止流入下水道、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。小量泄漏:用砂土、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。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,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。大量泄漏: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。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,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。
操作注意事项:密闭操作,注意通风。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,严格遵守操作规程。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(半面罩),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,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,戴防化学品手套。远离火种、热源,工作场所严禁吸烟。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。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。避免与氧化剂、酸类接触。搬运时轻装轻卸,防止包装破损。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。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。
储存于阴凉、通风的库房。远离火种、热源。应与氧化剂、酸类分开存放,切忌混储。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。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。
中国MAC(mg/m3):未制定标准
前苏联MAC(mg/m3): 10
工程控制:密闭操作,注意通风。
呼吸系统防护:空气中浓度超标时,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(半面罩)。
眼睛防护:空气中浓度较高时,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。
身体防护: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。
手防护:戴防化学品手套。
其他防护:工作现场严禁吸烟。避免长期反复接触。定期体检。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
未见本品引起职业中毒的报道。口服引起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及肝、肾损害,可致死。尸检发现主要损害肾脏、肝脏。
皮肤接触:脱去污染的衣着,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。
眼睛接触:提起眼睑,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。就医。
吸入: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。如呼吸困难,给输氧。就医。
食入:饮足量温水,催吐。洗胃,导泄。就医。
危险特性:遇明火、高热可燃。
有害燃烧产物:一氧化碳。
应急处理: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,并进行隔离,严格限制出入。切断火源。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(全面罩),穿防毒服。尽可能切断泄漏源。防止流入下水道、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。小量泄漏:用砂土、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。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,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。大量泄漏: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。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,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。
操作注意事项:密闭操作,注意通风。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,严格遵守操作规程。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(半面罩),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,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,戴防化学品手套。远离火种、热源,工作场所严禁吸烟。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。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。避免与氧化剂、酸类接触。搬运时轻装轻卸,防止包装破损。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。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。
储存于阴凉、通风的库房。远离火种、热源。应与氧化剂、酸类分开存放,切忌混储。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。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。
中国MAC(mg/m3):未制定标准
前苏联MAC(mg/m3): 10
工程控制:密闭操作,注意通风。
呼吸系统防护:空气中浓度超标时,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(半面罩)。
眼睛防护:空气中浓度较高时,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。
身体防护: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。
手防护:戴防化学品手套。
其他防护:工作现场严禁吸烟。避免长期反复接触。定期体检。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。